一场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上海评弹团)主办的青少年才艺选拔赛上,除了评弹等曲艺类表演,还出现了T台走秀、街舞、京剧等看似“不搭界”的艺术类表演。原来,今天这场在滨港商业中心今潮8弄举办的海派艺术传习“小民星”选拔展,是为今年中秋节的“问月·九歌”多媒体融合评弹新唱物色小演员,这也是上海评弹团推出的长三角首个青少年评弹跨界专项孵化计划的重要一环。
今年6月,上海评弹团面向6岁至18岁的青少年公开招募“小民星”演员,才艺范畴包括评弹、戏曲、民乐、古典舞等,也包括声乐、上海话童谣、朗诵、器乐、舞蹈、创意走秀、亲子家庭合唱等。初赛阶段即收到300余份报名视频,最终30组青少年节目脱颖而出,在今天开展选拔展演,并由此进入“小民星选拔—海派艺术传习营排练—中秋双舞台展演”三阶模式。下个月,本次选拔展演的优胜者将加入“海派艺术传习营”排练,与海派评弹名家、钢琴家、交响乐演奏家等不同领域艺术家们共同创排,以“问月”为主线,以评弹为主要表演载体,将评弹与当代不同类型的音乐进行跨界融合,演出九首与月亮相关的作品。今年中秋期间,“问月·九歌”多媒体融合评弹新唱将登陆滨港商业中心今潮8弄石库门弄堂实景剧场与上海音乐厅。
本次选拔赛在初赛阶段即说明了“无评弹基础亦可”。文汇报记者 邢千里摄
本次选拔展演的优胜者将加入下个月的“海派艺术传习营”排练。文汇报记者 邢千里摄
虹口区红旗小学五年级学生吕韵薇了解到这个活动后马上报了名。从小学习琵琶的她,在两年前接触到评弹后就迷上了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参赛曲目《红领巾闪红光》,是指导老师、评弹名家刘敏为她量身定制的——将传统评弹曲调与少先队队歌创新融合并填词演绎,从“造潜艇下海洋”到“数字化互联网”,从“稻谷丰收粮满仓”到“保卫祖国义当先”,凸显了“阳光普照下成长大”的新时代好少年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精神面貌。她感到,这样的创新融合很有意思,能很好地把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她在掌握新本领新技能的同时,也当好“上海小囡”,自觉地学好、守护好方言文化。
上海市浦东新区观澜小学二年级学生孙佳昵这次上台表演的是朗诵。她的母亲孙蕾介绍,孩子自小对文化艺术感兴趣,学习了朗诵、钢琴、舞蹈、美术等,在学校又报名学习了沪剧。她感到,这几年社会、学校、家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学校里开设了不少传统曲艺课程,对孩子爱上传统文化是很好的引导。此次参赛主要是看中了比赛的融合性和创新性,希望能通过跨界表演让孩子看到艺术的更多可能性,也在名家指导与同辈交流中不断进步。
擅长朗诵的孙佳昵期待评弹艺术的跨界融合。文汇报记者 邢千里摄
吕韵薇正在表演评弹《红领巾闪红光》。文汇报记者 邢千里摄
在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看来,评弹新唱既要延续曲艺血脉,又要融通传统与现代。近年来,评弹表演在立足传统书场之外,更向多元空间拓展。评弹这项国家级非遗,正在守牢曲艺本质属性、传承曲艺“接地气”传统优势基础上,深入发掘创作中的时代风气,展现评弹艺术的时代韵味,重新构建与时代对话共鸣的渠道。此前,上海评弹团“海派评弹研习所”在虹口滨港商业中心今潮8弄挂牌,并陆续上演评弹跨界文学名篇的评弹新调演绎,在各类文创集市、艺术展览中进行多主题的评弹跨界演出。高博文发现,许多年轻白领成为评弹艺术的新观众,还有很多孩子和家庭也愿意尝试学习评弹等传统艺术。为此,这场选拔赛在初赛阶段即强调了“无评弹基础亦可”,就是希望给这些有艺术特长的孩子提供平台和舞台。在这个中秋,通过创新性地结合评弹与西方音乐剧、交响乐等,以重新编曲的方式,使千年雅韵与现代音乐形式展开跨时空对话,推动“社会大美育”理念普及,为青少年搭建从“参与者”到“传承者”的成长桥梁,为“吴侬软语”在新时代的发展注入活力与生机。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曲艺家协会指导,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上海评弹团)主办,上海桃李新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
国内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